[導讀]政治常識是歷年來軍轉干考試的必考內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基礎中的基礎。考德上公培教育軍轉干考試網為廣大軍轉干考生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部分。 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這條道路和這個理論體系!敝袊厣鐣髁x理論體系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fā)展觀等重大戰(zhàn)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這個理論體系凝結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不懈探索實踐的智慧和心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黨最可寶貴的政治和精神財富,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如何快速記憶軍轉干考試馬克思主義知識點)。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有它的時代背景和實踐基礎。馬克思、恩格斯說過:一切劃時代的體系的真正內容都是由于產生這個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起來的。一個理論體系的形成,往往是和國內外形勢的變化及對這種變化作出科學的回應分不開的。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四大報告中深刻地說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的歷史條件。他指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是在和平與發(fā)展成為時代主題的歷史條件下,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過程中,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勝利和挫折的歷史經驗并借鑒其他國家社會主義興衰成敗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边@個論斷說明:第一,國際環(huán)境發(fā)生了重大變化,時代主題已從戰(zhàn)爭與革命轉化為和平與發(fā)展,爭取較長時期的國際和平環(huán)境是可能的,這種環(huán)境對我們一心一意搞建設是有利的。從時間上來說,這種轉化是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后開始的。第二,國內情況也發(fā)生了重大變化,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已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實行了改革開放,實踐基礎發(fā)生了重大變化,隨之理論內容和形態(tài)也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第三,總結了從1848年《共產黨宣言》發(fā)表、科學社會主義誕生,特別是20世紀社會主義從理論變?yōu)閷嵺`,從理想變?yōu)楝F實,一系列國家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和建立社會主義制度以后正反兩方面的歷史經驗,其中包括我國的“文化大革命”和蘇東劇變。我們黨是一個善于總結歷史經驗的黨,通過總結經驗,堅持正確的,糾正錯誤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在世界主題由戰(zhàn)爭與革命轉化為和平與發(fā)展,國內實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條件下,通過不斷地總結我國和世界社會主義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 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fā)展觀等重大戰(zhàn)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其中,鄧小平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開拓和奠基之作,“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承上啟下的中間環(huán)節(jié),科學發(fā)展觀等重大戰(zhàn)略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新理論成果。它們之間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既有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共同主題,又科學地回答了不同時期不同階段所面臨的新矛盾和新問題,是一個相互銜接、相互貫通的科學理論體系。恩格斯說:“我們的理論不是教條,而是對包含著一連串互相銜接的階段的發(fā)展過程的闡明!敝袊厣鐣髁x理論體系是個大體系、大范疇。社會主義是一個很長的歷史階段,在今后社會主義歷史階段中所形成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也都屬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范疇。 十七大報告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和改革開放以后實踐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的這一科學界定,和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的歷次代表大會的論述相一致。首先,從實踐上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相一致的,并且以后者為基礎。黨的十三大報告指出:“馬克思主義與我國實踐的結合,經歷了六十多年。在這個過程中,有兩次歷史性飛躍。第一次飛躍,發(fā)生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經過反復探索,在總結成功和失敗經驗的基礎上,找到了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把革命引向勝利。第二次飛躍,發(fā)生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共產黨人在總結建國三十多年來正反兩方面經驗的基礎上,在研究國際經驗和世界形勢的基礎上,開始找到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道路,開辟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新階段!逼浯,從理論上來說,黨的十五大報告指出:“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有兩次歷史性飛躍,產生了兩大理論成果。第一次飛躍的理論成果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它的主要創(chuàng)立者是毛澤東,我們黨把它稱為毛澤東思想。第二次飛躍的理論成果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它的主要創(chuàng)立者是鄧小平,我們黨把它稱為鄧小平理論。這兩大理論成果都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笔髨蟾婧褪宕髨蟾娑贾v到了兩次革命實現兩次歷史性飛躍,但側重點不同。十三大報告講的兩次革命、兩次歷史性飛躍,指的是實踐上開辟了兩條道路,即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和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十五大報告說的兩次革命、兩次歷史性飛躍,指的是形成兩大理論成果,即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但是,無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都產生在改革開放之后。第一次歷史性飛躍已經完成,毛澤東思想屬于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第二次歷史性飛躍30年前就已開始,至今仍在繼續(xù)。 十五大報告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界定,是在繼承我們黨以往的理論成果和新的實踐基礎上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對中國社會主義事業(yè)作出了重大貢獻。一是通過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包括生產資料公有制度、按勞分配制度、人民民主專政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等等。二是提出“以蘇為戒”,獨立地探索一條有別于蘇聯模式,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在這條道路上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成就。三是重視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提出在把握規(guī)律的基礎“創(chuàng)造新的理論,寫出新的著作”。毛澤東在探索初期發(fā)表了《論十大關系》和《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兩篇光輝著作,提出了關于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等重大理論問題?偲饋碚f,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為當代中國發(fā)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也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
|